在一年前,2019年3月30日,涼山木里火災造成31人遇難,其中有27名消防員。
2020年3月30日15時,西昌市瀘山發生森林火災,已造成19名人遇難,其中18名為打火隊員,1名為當地向導。
據國家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辦公室3月26日通報,3月17日至24日一周時間,國家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辦公室共接報處置森林火災56起,因災死亡5人。
血淋淋的教訓,再次為我們敲響山林防火的警鐘!
天干物燥,小心火燭
這不是古裝影視里面隨便的一句臺詞
前者之鑒,勿忘良拾!
森林火災
多數人為引發
祭祀用火排第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歷史淵源
清明節歷史悠久
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
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
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
祖先信仰和祭祀文化
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原因
發展演變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
寒食節、上巳節習俗
宋元時期形成了以祭祖掃墓為中心
民國時期增加了植樹的風俗
文化習俗
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
踏青古時叫探春和尋春
也就是春日郊游
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郊游
掃墓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
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
清明掃墓
即為“墓祭”
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掃墓是對先人的緬懷
其習俗由來已久
植樹
植樹造林,利在春秋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
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
清明節植樹習俗發端于插柳風俗
后來植樹祭奠先人成了清明習俗
溫馨提示
清明不止眼前的“枸杞”
還有“濕”和遠方
清明節祭祖燃放爆竹、燒紙錢香燭
是引發森林火災的主要因素
我們在掃墓祭祖時要
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
安全文明掃墓
使用明火時要先清理周圍的可燃物
進入林區,防火第一
避免明火,防止火災
預防森林火災,從你我做起